2022-11-08 14:01:02
文/亭后西栗
图/来源网络,与文无关,侵删
11月7日,昨日立冬。
古籍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》为其解:“立,建始也。冬,终也,万物收藏也。”
从今日,冬幕拉开,万物休养生息,而古人尤其重视随时节养生,从立冬起,忌忧、忌,就连情绪也收藏起来。
立冬与立春、立夏、立秋一起,并称“四立”,作为重要的节气,最初始于汉武帝时期。
公元前104年,汉武帝改年号为太初,同时颁布了一套当时领先世界的历法《太初历》,进节气分为一年24个,而这个历法,其后传承了两千多年。
按《吕氏春秋》的记载:立冬之日,天子亲率三公九卿大夫以迎冬于北郊。还,乃赏死事,恤孤寡。
到了东汉,《四民月令》中有了更热闹的记载:“冬至之日进酒肴,贺谒君师耆老,一如正日。”
宋代不仅往来庆贺,还要更换新衣,而清代《清嘉录》中有更鲜活的记载,名为拜冬:“士大夫家拜贺尊长,又交相出谒。细民男女,亦必更鲜衣以相揖,谓之拜冬。”
无论是达官贵人,还是平民百姓,都穿得光鲜亮丽,相互拜访庆贺,让冬天变得不那么冷。
作为古代的重要节气,关于立冬的诗歌也有不少,它们不同于写在冷冽冬季的作品,萧瑟,寂寥,而是带着一个季候新始的某种感慨和期待。
以下几首,随意漫谈,看看古代文人遇到立冬,是怎样的心情。
《立冬》
唐·李白
冻笔新诗懒写,寒炉美酒时温。
醉看墨花月白,恍疑雪满前村。
说到诗歌,何时都绕不开诗仙李白,作品甚多,流传甚广,以至于千年之后,仍然能看到他写在各个季节、时序里的文字。
天寒笔冻,墨在笔尖悄悄凝住,让洒脱的李白有了偷懒借口。
笔既冻,何必写那新诗,不是还有美酒在炉上温着吗?
喝到醺然,月色渐明,照在砚上,醉眼看去,墨水悄然成冰,宛如一场大雪,飘然天地之间。
屋里不止笔被冻住,墨也结冰,相当冰冷,但这份冷中,有温酒,有诗情,大概在李白看来,就足够快乐了。
立冬有人冻笔,有人闻雷,比如这首《立冬闻雷》。
《立冬闻雷》
宋·苏辙
阳淫不收敛,半岁苦常燠。禾黍饲蝗螟,粳稻委平陆。
民饥强扶耒,秋晚麦当宿。闵然候一雨,霜落水泉缩。
荟蔚山朝隮,滂沱雨翻渎。经旬势益暴,方冬岁愈蹙。
半夜发春雷,中天转车毂。老夫睡不寐,稚子起惊哭。
平明视中庭,松菊半摧秃。潜发枯草萌,乱起蛰虫伏。
薪槱不出市,晨炊午未熟。首种不入土,春饷难满腹。
书生信古语,洪范有遗牍。时无中垒君,此意谁当告。
苏轼的好弟弟来了,这首诗写得稍长一点,说是立冬闻雷,但写的却是民生,因为内容沉重,所以读来显得更长……
那一年呀,近半年都在抗旱,蝗虫螟蛉为害,当年收成极差,更遇雨滂沱,势头愈涨,立冬又闻春雷阵阵。
雷声并非隐隐,而是宛如马车在天上滚动,按现在的说法,那声响大概如睡到半夜寂静时,楼上邻居挪家具。
明代有“春雨贵如油”的说法,此番春雷阵阵,好事吗?并不是。久经世事,吃盐比你吃饭多的老人睡不着了,孩子哭大人愁。
天亮看去,松菊被浇得七零八落,杂草又生,群虫再次有了栖身之地,而这不过是苏辙家的庭院一隅。
因为连雨,柴薪少且湿,才会早起勤劳生炊,但午间仍是未熟,因为连雨,播种也将受影响,紧接着仍是饥饿的年成……
苏辙为此愁得不行,想起《尚书·洪范》篇中,关于“政情可使天象变化”的思想,又感叹生不逢时,身边没有汉代刘向那样的经学家可以与之相言。
这篇“立冬”,与很多文人写自己境况不同,相应的,与其他文人相比,苏辙的官途确实也更顺畅一些。
立冬始寒,平民百姓的日子也会有些艰难,特别是贫寒人家。
即便是相同的事,世上人千千万万,有人愁,有人淡然处之,苏辙非鱼,不知鱼之愁,当然也不知鱼儿们的“不愁”。
比如他笔下千万老夫中的一位著名陆姓老夫。
《立冬日作》
宋·陆游
室小才容膝,墙低仅及肩。
方过授衣月,又遇始裘天。
寸积篝炉炭,铢称布被绵。
平生师陋巷,随处一欣然。
据考,这首诗作于陆游晚年,晚年的陆游生活如何?答案是:不怎么好。
矮墙小室,冬季需要烧炭,需要添棉衣,无论是炭还是棉花,都按最低的单位置办,并非是吝啬而锱铢必较,实在是手里只有“锱铢”这么多。
眼看入冬,缺炭少棉,陆游却道一句:“我一辈子住陋巷习惯了,哪里都能住的快乐。”
你说他苦,他说“没事我习惯了”,转眼就聊不下去了。
只能说,内心强大的人,在哪里都能过得平静怡然,因为平静,从来都源于心。
有人在陋室迎接立冬,有人则在船上,与陆游同时代的范成大,寒夜成舟旅行。
《立冬夜舟中作》
宋·范成大
人逐年华老,寒随雨意増。
山头望樵火,水底见渔灯。
浪影生千叠,沙痕没几稜。
峨眉欲还观,须待到晨兴。
人一年一年变得更老了,时序的变迁,很容易让人联想起自己身上流过的岁月,而寒气随着落雨,变得更加砭人肌骨。
也不知是人老了变得越来越怕冷,还是那个立冬之夜,就那么冷,古人的含蓄,总让后人费些猜度,但先用可见的衰老写看不见的光阴,再以可感的寒意写冬雨的阴冷,正是诗歌的美和高级,此处可入小笔记。
后面是夜景,不写自己,写立冬时节的江上,远望山上星点火苗,樵夫野宿,低头水面映照灯火,渔人夜航,看似热闹的景象,实则透着残酷现实——山上水中,人人奔忙。
这份奔忙,是为生计所迫,不然,这大冷的天,谁不想和立冬的李白一样,在屋里守着小炉喝点酒,纵然不会写诗,又有何妨?
江面本就有浪,雨落下又生出千叠碎浪,漫向岸边。
水翻浪,浪涌沙,层叠无休,如时序,如人生奔忙,堆积岸上,无人问津。
而此行的目的地峨眉山呢?一片黑茫茫望不见,只能等到天明时再看。
一首诗下来,不知在说立冬舟行所见,还是在说人生,也许人生本如万物,如所见日常,因此感悟和哲思,也都诞生于万物与日常。
既然每个时节都是日常的一部分,不妨过好这份看似寻常的日子,不要日后感叹“当时只道是寻常”。
古人不仅节日写诗,平日里也会留下对人生的感慨兴怀。
千年过后,诗集成为我们品赏风雅的最好纪念。这套《枕上诗书》,解读最美古诗词,优美清丽,冬夜放于枕畔,睡前翻阅几篇,纵然没有红袖添香,也能墨香满心。
昨日立冬,虽然冬天万物凋敝,日渐肃杀,但小粉红花的梦说,秋后要有春。
在寒冷的时节,去发现身边的温暖,如古人那样与三两好友相聚,把酒言欢,或是煮一壶茶,清心暖身,偷得浮生一盏闲。
今日冬来,愿你历经四时,人暖如阳春。